吃一點點就容易脹氣、消化不良怎麼辦?當下如何快速解決、緩解?
忠孝昌盛堂中醫診所 張凱傑中醫師 (https://reurl.cc/Mkrx0k)
Q1.什麼人/體質容易消化不良?
中醫經典<黃帝內經.素問第一.上古天真論>一開頭就討論養生長壽之道,闡述了養生的積極意義,養生觀念當中,中醫特別重視脾胃的調理,因為脾胃乃後天之本! 人體出生後所有的生命活動都需要靠”吃”,即有賴於後天的脾胃攝入營養物質提供能量。
生活中有些不良習慣會影響體內能量平衡,傷害到脾胃:
【類型1/壓力山大 = 肝氣犯胃體質】
現代人工作步調快,常多面臨許多壓力,難免陷入寶寶心裡苦,但寶寶不說的情形,久而久之影響情緒以及腸胃蠕動,形成肝氣犯胃體質。中醫會使用舒肝理氣、降逆和胃的方劑來調理,這樣的體質也需要養成細嚼漫嚥的好習慣。
【類型2/飲食無節制 = 宿食積滯體質】
有一些人喜歡吃消夜,吃飽後就直接睡覺;或者吃完大餐後,吃一大堆冰品;業務應酬過多、暴飲暴食、飲食無所節制等,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容易導致食物消化不良,成為積滯,治療原則為消食導滯、健脾和胃。
【類型3/過勞人 = 脾胃虛弱體質】
工作過度勞心、勞力,或個性上喜歡鑽牛角尖,皆會傷到脾胃,中醫稱之為”勞倦傷脾、過思傷脾”,常發生在過餐不吃、準備考試的考生,由於此類人消化吸收功能就弱,因此就算進食量不大,也容易脹氣和消化不良。所以,在治療上,首重補益脾胃、推動脾胃之氣。
【類型4/無冰不歡 = 寒濕內聚體質】
由於台灣第處亞熱帶,氣候溫暖潮濕,導致很多人喜愛食用冰冷、生冷的食物,人手一杯冰飲料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現象,長此以往,腸胃陽氣受損,推動力不足,形成寒濕,及腸胃的垃圾堆積,導致各種消化問題。治療原則是溫化寒濕,飲食上不宜食用冰品、冰飲、瓜果、生菜等性質寒涼的食物。
Q2.有哪些食物、茶飲可以改善消化不良?飲食如何調整?
飲食的調整,可以在食物中多添加一些膳食纖維,例如蔬菜、菇類、五穀雜糧等,不僅可以促進蠕動,也可減少血糖波動,減少消化不良的疲憊感。
調味料也選用少油、少鹽、低熱量的素材,酌加一些酸味,都是可以促進消化吸收的方式。
中醫有一些幫助腸胃消化的藥材適合做成茶飲,例如麥芽茶,或是山楂茶、烏梅湯,都是方便取得,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茶飲。
麥芽含有促進消化的α-澱粉酶,中醫古籍強調其能助胃氣、寬腸胃、化米麵果食積,可以促進腸胃蠕動。
山楂則能去油解膩,減少油脂吸收,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凡食物不克化,胸腹脹悶者絕佳。常搭配洛神花一起煮,非常酸爽好喝。
烏梅酸甘味美,可以增進食欲,酌量使用,都可以達到整腸健胃、增進代謝。在大吃大喝之餘,能降低身體負擔。
Q3.改善消化不良的穴道有哪些?
對於消化不良,腸胃不適的民眾,居家可藉由按摩穴道的方式增進消化功能,促進腸胃道的蠕動,加速排除脹氣。
1. 小腿前外側的「足三里」、「豐隆」穴,都是調理脾胃的常用穴位。可以增進食欲,促進消化,常吃高糖、高油,身體痰濕重的人,常按這兩個穴道可以幫助消除水腫。
足三里穴
【部位】從膝蓋外側下方凹陷(外犢鼻)處,向腳踝方向延伸4根手指寬(3寸),距離脛骨外緣一寸的地方。
【功效】調理脾胃、培補元氣。
豐隆穴
【部位】位於小腿前外側,外踝尖上8寸,脛骨前緣外二橫指(中指)處。
【功效】和胃氣,化痰濕,清神志。
2.如果腸胃脹氣明顯,可以多多按壓公孫穴以及手部養老穴,每次1~2分鐘,輕微痠麻即可。
公孫穴
【部位】位於腳掌足弓的內側,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。
【功效】整腸健胃、促進食慾。
養老穴
【部位】前臂背面尺側,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處。
【功效】治打嗝脹氣、落枕、肩痛。
3. 手部的合谷穴及曲池穴,時而揉壓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,避免宿便累積。
合谷穴
【部位】位於手背的第二掌骨的中點處,偏向拇指側。
【功效】疏風解表、止痛安神。
曲池穴
【部位】位於肘橫紋的外側(橈側)盡頭處。
【功效】清熱利溼、調和氣血。
Q4.是否能快速解決消化不良的方法?
eg特定動作/運動、起身走動…等
最簡單促進消化的方式就是增加腸道的活動,可以在吃飽飯15分鐘內,起身活動,在餐廳附近輕鬆走一走,不要急著坐下或躺下,可以增加蠕動。
也可藉由手部按摩腹部的方式增進消化功能,促進腸胃道的蠕動。
<摩腹法-瀉法:促進排便、預防便秘>
先將雙手掌心搓熱,將手掌心放在肚臍上,從肚臍順時針慢慢推摩,重複50 次,重複約5分鐘。
按摩時因為促進腸胃道蠕動,所以會出現排氣、饑餓感等都屬於正常現象,無須擔心。
<摩腹法-補法:腹瀉、大便不成形>
先將雙手掌心搓熱,將手掌心放在肚臍上,從肚臍順時針慢慢推摩,重複50 次,重複約5分鐘。
按摩腹部的時候,只需使用雙手,不必另選工具。力度需均勻緩慢,以無不適感為準,不應有疼痛感。
Q5.醫師小叮嚀:平時應該如何保護腸胃,預防消化不良?
大口吃菜,多元飲食
黃帝內經非常注重飲食對身體的調養,《素問·藏氣法時論》: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」多樣攝取各式食材的重要性,不挑食,才能攝取充足的多種營養成分。
台灣癌症基金會統計,九成國人纖維攝取度不足,平均男性每天攝取13.7克、女性14克,距離衛服部每日纖維建議量25~35克,至少還差一半。
比起高度開發的國家,開發中的國家例如非洲,居民普遍食用各式各樣的植物,大多是未經加工的食材,腸道菌多樣性就較高,腸道中能分解膳食纖維的益生菌也較多,不容易脹氣、排便也較順暢,大幅度減少腸胃道疾患的比例。
適當烹調、細嚼慢嚥
除了吃到七分飽之外,孔子也提到他的養生方法:「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」。「精」指的不是「精緻」,而是指新鮮、營養的食材,經過烹調加熱,以利消化。明•高濂《遵生八箋》也提到:「不以脾胃暖冷物、不以脾胃軟硬物、不以脾胃熟生物」。
中醫注重脾胃功能,主張細嚼慢嚥。建議減少攝取生冷、堅硬難消化的食物。尤其老年人,腸胃功能退化,《華佗食論》說:「食物有三化: 一是火化,即煮爛; 二是口化,即細嚼; 三腹化,即入胃自行消化。老年人唯借火化,磨運易而輸精多。」建議將食物煮軟煮爛,較容易消化、吸收,減少腸胃道消化的負擔。
按時排便,多喝水
一般情況下,正常人每天會排便1到2次,顏色為棕色,便量約在100~200公克,建議能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,每天固定時間將廢物排除。
要避免便秘有三個要素: 充足的水分、充足的纖維素及適量的油脂。充足的水分可以幫助毒代謝廢物的排除,但如果有胃食道逆流問題,記得將食物和水分離,以利足夠胃酸消化食物。
睡眠充足,睡前不飲食
中醫說: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。」中醫認為,養腸胃,首先要睡得好。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晉賢指出:現代人久坐、動的少,氣血循環不佳,建議平常可以多動,打打八段錦,吃完飯後輕微散步助消化。
睡前三小時則不建議吃東西,且盡量避免睡前吃豆類、洋蔥、芹菜等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,避免脹氣及影響睡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