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這幾天起床都是充滿陽光的好天氣, 但小編看氣象好像寒流又要來了耶
。天冷的時候泡個熱水澡真的超級舒服, 今天我們就請施堯鈞醫師來分享一下中醫藥浴的看法, 大家在家也可以考慮試試喔
。



目前施醫師在臨床上看比較多的是以針灸和傷科(結構治療)為主。平日門診病患主訴大多是急性運動傷害、筋骨痠痛、長年舊傷、骨盆歪斜…等以「結構」上問題較為突出的一類;光譜的另一端是有半夜或天冷小腿抽筋、肌肉痿軟無力、甚至神經損傷後遺症等以「動能」流通不足為主要矛盾的一群。
一般的治療模式是以針灸、手法並用
,將軟組織鬆解、歸位歪斜的骨架,通常急性期的症狀可以好轉許多。但是針對慢性、同一問題反覆發作的病患,往往會需要一段治療的時間,將身體結構還原、重組,並教導一些修正身體使用方式的鍛鍊動作。此外,大部分久病成良醫的患者,常不待我說,便會詢問自己在家有沒有什麼能做的事情幫助復原?


早在黃帝內經中的《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便有記載:「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」,就是指若受到風、寒、濕等外邪侵入而生病,可用熱水浸漬形軀、沐浴直至身體微微出汗,讓病邪隨汗出而解。而《素問‧玉機真臟論》也提及「…脾風,發癉,腹中熱,煩心出黃,當此之時,可按、可藥、可浴」,就是說風寒之邪未經適當治療而深入體內,引起痹痛、脾風等症,可用藥浴搭配按摩治之。
如是說,不論外感風寒、內傷雜病,藥浴都佔有其一席之地。其實,藥浴之所以有效的原理,是藉著將身體浸泡於中藥熱湯中,透過水溫的熱能對皮膚肌肉、經絡穴道的刺激,促進全身氣血循環,以增強血液及淋巴的代謝,並放鬆肌肉,緩解痠痛疲勞;且另一方面,針對不同狀況,可配伍祛風散寒、疏經通絡、活血化瘀、安神解鬱、燥濕止癢等諸般藥材,使藥力經由局部皮膚吸收,增強療效。









說了這麼多,如果家裡沒有浴缸的人豈不是望而興嘆嗎?別擔心,除了以藥浴泡澡外,泡腳的足浴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
。


晚清名臣曾國藩在其流世傳家的信柬《致澄弟:述養身之法有五事》中有言:「養生之法約有五事:一曰眠食有恆,二曰懲忿,三曰節慾,四曰每夜臨睡洗腳,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。」其中的洗腳便是在說泡腳保健,與「早起」、「讀書」並列為他人生三大得意之舉,且更明言道:水必溫熱,並以浸洗到膝關節之上為好。
教導我結構治療的老師也在其著作 —《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》一書中提到更深入的機轉(p.217-218):
『泡腳應該要泡整隻小腿,要泡到足三里。』
『……泡腳的作用,是由腳持續的受熱,讓身體一直感受到熱,最後全身的循環依著腳受熱的狀態改變,肌肉及皮下組織因而循環量增加,準備散熱。』
也就是說,此舉可藉由下肢血管擴張,回饋給身體內在的調控機制,回過頭來調節心臟搏出的動能。這也是我開頭所提到針對動能流通不足一類族群的最佳保健策略。
『……如果是泡澡的話,因為全身受熱,這個機制很快就啟動,深層的肌肉及身體內部未必來得及反應,循環改變的層次,未必是一致而連貫的。』
身體內部的微觀結構、深層肌肉有沒有協調一致,是老師論述泡腳與泡澡對身體作用的區別之處。因泡腳是有次序的、藉一個起點,啟動整個系統一連串、骨牌式的協同變化,讓熱由內往外散出來,故優於由外往內熱進去的泡澡——『……常常裡面還沒有熱透,整個結構改變還沒有完成,體表已經因散熱過度、流汗而難以忍受。』
一致而連貫,是中醫十分重視且在乎的。
所以當你感覺到身體在泡腳之後,緩緩地由下而上、由內而外的熱起來,至乎表皮毛孔張開,體表微有汗出,如桂枝湯將息法裡所述「遍身漐漐微似有汗」,代表身體由裡到外,在調節體溫與血流分佈的功能上,是可以和緩的銜接上的。這時便大功告成,可將汗水拭去、適當補充水分;若沒有特殊感覺,可持之以恆,直至日漸有功。




